■ 專欄
 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過程中,尊重市場,允許地方政府“挑肥揀瘦”,讓企業主導區域經濟合作,才能破除另一種“地方保護主義”。
  “十二五”規劃中,曾提出“推進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,打造首都經濟圈”的設想。習近平總書記2月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時強調,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;3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,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。京津冀一體化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。
  對企業“挑肥揀瘦”,不是地方保護主義
  目前,河北的經濟發展明顯落後於京津。在接下來的各種政策中,北京希望疏散功能,減緩城市病;天津希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;河北想要GDP,但卻不想走老路。廊坊市就表示“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,廊坊也不能要”。在這個微妙的局面之下,有關方面公開表示,承接產業不能“挑肥揀瘦”。
  近日,央企新興際華集團下屬的北京凌雲公司,整體搬遷至河北邯鄲。這也是近期第一個從北京整體搬遷到河北的央企製造業項目。但一個過去能源資源消耗高,污染較重的企業,能否真正轉型升級;企業工資翻倍等政策,對企業是否真正划算,也引起了一些議論。
  產業轉移有其自身的規律,某種程度上,的確是“差的走了,好的留下來;盈利差的走了,盈利高的留下來;污染的走了,清潔乾凈的留下來”。這本是正常的規律,但是否轉移,轉移到哪裡,是河北、湖南、還是甘肅、貴州,都應符合經濟的規律。
  對於承接地而言,不管是民眾,還是當地政府,當然歡迎那些污染小、利潤高,帶來更多就業與GDP、能更好地發揮當地比較優勢的企業,這也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必然,如同當年中國承接了大量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一樣。在這個過程中,挑肥揀瘦,不是地方保護主義,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。
  所以,無論是企業遷出地還是接受地,都不能是為了對接而對接,而應是考慮到自身的發展,尊重市場規律。只有這樣的對接,才是真正的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,才能促進京津冀首都圈的融合。
  讓市場在一體化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
  相比珠三角與長三角城市圈,京津冀一體化程度相差較遠。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,縱觀改革開放歷史,第一次改革浪潮徹底改變了珠三角;以鄧小平南巡為契機的第二次改革浪潮中,長三角成長起來。但城市圈中的城市行政地位懸殊,也是重要原因。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曹和平所言,“過去,我國城市間的授權是政治經濟學的競爭而不是產業體系的競爭。”
  某種意義上而言,京津冀的巨大差異,融合程度差,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北京具有非常強的行政資源優勢。
  所以,從這個意義上而言,再次利用行政權力,規劃、分散資源配置,能治療北京的城市病、帶給周邊地區短期的GDP,不過,一些長期利益的考量,也值得考慮,不能忽視。
  當代中國區域經濟的順利發展,在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,通過市場的力量來衝破行政區劃邊界,促進經濟的合理分工與協作,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。在這個過程中,應是企業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,要讓市場在一體化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。
  政府在這個過程中,雖然不是不能有所作為,但是,要避免利用行政權力,扭曲要素配置,三地利益不能均衡實現,這是另一種形式的“地方保護主義”。
  如果全面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“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”,特別是他要求京津冀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,就會明白,無論如何,京津冀一體化的最大目的,應該以促進區域一體化、協同發展為導向。在一體化的過程中,尊重市場,允許地方政府挑肥揀瘦,才能破除另一種地方保護主義。
  □劉遠舉(學者)
(原標題:京津冀一體化,警惕變相“地方保護”)
(編輯:SN09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97yspxz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